2024年8月,本团队在调控固态锂电池界面结构与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进展,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链接)
2024年7月,本团队在基于图论和AI研发固态锂电池快离子导体材料中取得重要进展,发表于《J. Am. Chem. Soc.》(链接)
2024年6月,本团队在锂电池钴酸锂正极材料研发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首次实现储能密度接近理论极限,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链接)
2024年5月,本团队运用多尺度研究揭示锂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演化,发表于《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链接)
2024年5月,本团队在基于拓扑与渗流理论的锂电池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链接)
2024年4月,本团队通过表面优化降低钴酸锂4.6 V阶梯状结构衰减,发表于《Nano Energy》(链接)
2024年4月,本团队在理论预测基础上,将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转化为锂硫电池的双功能催化剂,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链接)
2024年4月,本团队在AI4S-基于人工智能的物质结构解析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链接)
2024年3月,本团队通过从头算分子动力学研究了离子诱导的界面疏水微环境促进C-C偶联的微观机制,发表于《J. Am. Chem. Soc.》(链接)
2024年1月,本团队采用表面岩盐相作为有效氧捕获层提高钴酸锂高压稳定性,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链接)
2023年10月,本团队在《Nano Research>发表空心球形银粉的合成及同步辐射、原位XRD对其结构和烧结过程的研究(链接)
2023年10月,本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文揭示硅基负极SEI生长演化机制(链接)
2023年9月, 本团队通过多重表面优化提升钴酸锂高温高电压下耐久性,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链接)
2023年9月,本团队毕业生刘同超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3年度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全球榜单”(链接)
2023年8月,本团队在《Nature Protocols》发表界面水微观结构研究突破(链接)
2023年8月,本团队在富镍三元锂电正极材料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发表于《Advanced Materials》(链接)
2023年8月,本团队在《Chem》期刊发表钠金属负极界面稳定性的重要突破(链接)
2023年6月,本团队通过一步烧结实现高压钴酸锂材料多维结构调控,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链接)
2023年5月,潘锋教授荣获第七届中国电化学贡献奖(链接)
2023年5月,潘锋教授荣获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称号(链接)
2022年8月,本团队在锂电池硅基负极导电粘结剂研究领域取得系统性进展,发表于《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链接)
2022年6月,本团队在Nature上发表揭示锂电池富锂层状正极材料结构退化起源的研究工作(链接)
2022年5月,本团队对锂离子电池高电压钴酸锂正极材料开展系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链接)
2022年3月,本课题组在基于氢键有机铁电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发表于《自然•通讯》(链接)
2022年3月,本课题组基于图论建立低维材料的筛选方法并发现系列一维材料,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链接)
2021年12月,本团队融合原位增强拉曼实验与量子化学计算揭示界面水分子结构,文章发表于《Nature》(链接)
2021年11月,本团队在《化学学会评论》发表离子称量技术在电池中应用的教程类综述文章(链接)
2021年6月,本团队运用代数图论与机器学习实现定量预测分子特性,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链接)
2021年6月,本团队在尖晶石锰酸锂正极材料缺陷调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链接)
2021年4月,本团队在基于拓扑数学与机器学习研究材料结构规律上取得进展(链接)